玻璃之家讯:长期以来,蓝星玻璃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发展的宗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提升产品档次,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2008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全行业整体下滑的形势下,该企业仍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6063万元,出口创汇6247万美元,企业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了中国建材百强企业,综合效益名列行业第3位,走出了一条依靠校企合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捷径。
一、探索新模式,带来了一批高科技创新项目
蓝星玻璃创业之初“一穷二白”,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极其薄弱。企业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单靠企业势单力薄,必须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技术、智力、知识、信息和装备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
一是由协议合作到股权合作,校企利益结合更加紧密。蓝星玻璃于1996年与浙江大学、原国家建材局秦皇岛研究设计院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并成功研制开发了CVD阳光控制膜技术。该技术应用推广后,当年即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并逐步认识到,只有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家、教授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好地调动和利用其积极性,实现校企共赢。于2001年分别与浙江大学、汪建勋等人为主的原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行业专家团队共同组建了浙大蓝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探索和建立了“校企股权合作”新模式。浙大蓝星主要负责为蓝星玻璃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其中,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占总股本20%,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占总股本10%,十四名自然人占总股本70%。
股权合作使企业、院校、专家等各方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各方创新的动力,保证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8年来,企业依托浙大蓝星承担了15项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已成功开发了 绿、灰、蓝、茶等诸多颜色系列的阳光控制镀膜玻璃、钛系易洁膜镀膜玻璃、净色低辐射镀膜玻璃、彩色低辐射镀膜玻璃等10余种新产品,年销售收入从不足亿元发展到了十多亿元。
二是由单一课题投入到持续研发投入,创新成效更加显著。
为了始终保持竞争优势,企业改革了原有的对单一课题一次性的投入机制,大胆尝试先期投入与后期返成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即由企业提供课题与项目研发的启动资金,待研制的技术和产品在企业成功实施后,企业再按一定比例从产品销售的增值利润中提成给浙大蓝星,用于持续研发和股权利益分配,即保证了项目的后续研发资金,又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形成了项目投入良性循环机制。8年来,蓝星玻璃已投入合作经费6000多万元,仅2008年提成的科研经费就达到了1500万元。
在高校与专家获得较高利益回报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创新成效,先后获得了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1项国家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拥有了6项授权专利,其中2001年承担的“在线镀低辐射膜玻璃工艺技术研发”国家863计划项目,于2004年4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一举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在线低辐射镀膜技术的垄断,成为全球第3家拥有该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改变了我国高性能节能玻璃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6年该项目实现产业化生产后,累计新增销售收入近3亿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今年企业在线镀膜玻璃生产能力已达到70万重量箱,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二、完善新体系,转化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产品
蓝星玻璃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先后投入2300万元建设了5200平方米的科研大楼,购置了离线检测仪、测硫仪等一批国内外先进设备与仪器,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了4%以上,三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达到8600多万元,先后达到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标准,成为玻璃行业少数拥有省级研发中心的企业之一。
研发中心通过与浙大蓝星、浙江大学等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净色低辐射镀膜玻璃、钛系易洁镀膜玻璃等10余种新产品已全部实现产业化,成果转化率达到98%。近三年,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数的比重达到了69%以上,新产品利润占利润总数的比重达到了72%以上,其中2008年在玻璃行业普遍亏损的形势下,企业新产品仍实现利润1349万元,成为企业主要盈利增长点。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产业化,企业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近三年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2。8亿元,由一条一级垂直引上玻璃生产线、单一品种、年产量不足80万重箱的普通平板玻璃,发展到拥有8条先进浮法玻璃生产线、30多个品种,其中威海本部年产量超过1050万重箱,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镀膜玻璃产销基地。
三、创建新机制,打造了一支高层次科研团队
企业确立了“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创新原动力。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为了保证正确的科研方向,企业高薪聘请了一批国内行业专家担任企业高级顾问,并成立了由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和引领企业创新。
二是加强技术交流。为了开阔科研人员的视野,及时掌握最新科研信息,企业经常邀请浙江大学、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蚌埠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来企业举办技术交流会或研讨会,并派员外出参加国内外各种高层次学术会议或考察学习,近年来开展的各类交流活动达到了60多次。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为了提升科研能力,激活“内才”,企业每年定期选派技术骨干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培训与深造,已培训80多人次,培训费用达到了220万元。
四是加强人才引进。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企业给予新引进的博士或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人才提供住房、家属安置、项目课题经费、高薪待遇等措施,目前公司已形成了6名博士、8名硕士、100多名工程师的科研团队。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提高人才使用成效,企业先后出台了《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科技奖励条例》、《贡献奖励条例》等奖励制度,对在技术开发、革新、新产品研制、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专项奖励基金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400万元,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2008年科研人员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78条,完成创新项目25个,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8500万元,新增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其中科研人员集体攻关的“以煤代油”技术为国内首创,该项目实施后,企业年可节油3万吨,降低燃料成本5600万元。
四、拓展新领域,赢来了一个高端朝阳产业
发展无止境,只有抢得先机,才能率先发展。蓝星玻璃在成功掌握节能镀膜玻璃尖端技术后,又将眼光瞄准了光伏发电玻璃这一世界最新的高端技术发展领域。
2005年,蓝星玻璃成功从美国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非晶硅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并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合作成立了非晶硅薄膜发电玻璃研发中心,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功能材料实验室合作成立了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共同消化吸收与创新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通过共同攻关,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光电转化率达到了7%,已获得了8项相关实用新型专利,申报了7项发明专利,并在全国率先实现非晶硅薄膜发电玻璃的产业化生产,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青岛奥运工程、建筑玻璃幕墙、候车亭等各个领域,2008年已实现产值3750万元,实现利润270万元,又一次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领跑者。
与【】相关热点资讯:玻璃之家是专注于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十大品牌的新闻资讯和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网上购物商城,敬请登陆玻璃之家:http://boli.jc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