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之家讯:在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第一年,由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室内设计师暨“鹏城杯”样板房设计大赛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保证此次大赛的公平、公正、严谨,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来自香港、台湾以及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设计师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
8月底,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梁景华、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空间魔术师”史南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王铁、台湾中华室内设计协会CSID荣誉理事长王明川、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蔡强、著名样板房设计师李益中等专家评委齐聚深圳,参与大赛的评审工作。9月14日,大赛成绩及排名将最终揭晓。
经过初赛作品评分、决赛现场巡视以及决赛手绘作品评分等几大赛事重要环节之后,究竟各位评委对大赛印象如何?对参赛设计师们的作品评价如何?对年轻设计师又有何建议?近日,几位评委做客大赛主办单位之一的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与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庆祥共同交流了自己的观点。
王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从这次大赛的参赛作品来看,有一些设计师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些设计师在综合修养能力上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比较复杂,把图库的东西拼凑起来一放,一个是在简约的基础上,不会巧妙的在建筑师的构造体上附加一些合理的内容。所以将来在培养设计师自我教育这一块是非常任重道远的。学校是基本的教育,但是走上社会后要靠自我教育。通过鹏城杯样板房设计大赛这种竞赛活动,能促进设计师相互之间的更好沟通,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我们也愿意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一起办好大赛,这也是我们的欣慰。
史南桥(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这两三年其实参加了很多竞赛的评审,我觉得国内的竞赛普遍都希望把参加的门槛降低,但是我觉得入围的标准一定要提高,获奖的名额宁可减少或者空缺,我认为一个竞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将来参赛作品的水平,逐年有所提升。
另外作为一个评委,我想应该把我的评分标准做一个说明。首先看是否有一些明显的错误,或者明显的能够加分的地方,其次会看有没有平面图,从平面上可以看出来参赛设计师对设计的掌握能力,假如有特别好的平面,我会去加分。以此定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之后——但是这样难免会让分数积压在某一个区段,所以在最后一次写分数的时候我会让中间的人保持在这个位置,低分的人继续再减分,高分再去加分,这样去把差距拉开,保持一个相对的公平。
王明川(台湾室内空间设计学会理事长):去年我也来参加过“鹏城杯”样板房设计大赛的评审,整体来说今年有进步。我觉得举办这个大赛是很有意义的。除了奖项以外,还可以让这些大师级的设计师为参赛设计师提供一些看法,归纳一些建议。
李益中(中国十大住宅设计师):我在看这些参赛作品的时候其实很在意看设计师的综合素养。室内设计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有形体、材质、比例、色彩、灯光,要把所有这些关系处理好是不容易的。一个设计师除了绘图技能之外,对生活的艺术感觉也要到位,我觉得设计师应该在艺术修养和技能方面全面提升自己。
赵庆祥(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这次大赛的前身是深圳市每年在各行各业都要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03年的时候我就倡导把设计纳入技能大赛中来,大赛获奖的设计师可以获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办理招调入户的指标。通过鹏城杯样板房设计大赛这种赛事,一方面是设计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专业、审美方面的素质,而且更多年轻设计师的理论素养也有待提高,另外一方面,通过这个赛事设计师可以看见同行的情况。这是我们大赛的初衷和想法。今天各位评委的点评,对赛事很有促进意义。
王铁:从教学和我自己也做的一些设计实践来讲,我想中国目前的设计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给自己设计,完全按自己的要求去满足别人,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另外一种是充分的考虑、理解客户。设计师是给客户做设计,但我们总是把投资的人给忘记了,他不能认认真真去理解人家,在客户订单的基础上,去想怎么样既有设计师的想法,又能满足业主各个方面的要求。但是光给设计师压力也不够,也需要全民素质的提高,无论怎么样,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梁景华:我觉得设计师的成长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程序。事实上每个地方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当你从学校毕业后不可能马上自己开公司,肯定会去设计公司打工,从设计师到高级设计师再到设计总监,然后开自己的公司。所以我觉得设计跟每个行业都一模一样,首先要有一个专业的培训,然后做事的时候找对公司、找对大师跟他学,在学的过程中去体验,因为这个行业讲天分,有了好的本事以后你可以马上开公司。可能你几十年都不能有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天分都不一样,能力不一样,所以毕业以后怎么样做就靠自己。怎么去努力?看你对这个行业的认识,认真,还有你的手绘……,这个行业很麻烦,有很多东西要照顾,文化、比例、人的处理关系等等各个方面,所以我讲过,毕业以后起码十年才能做一个全面的设计师。
而当你在设计公司工作的时候,都不可能是你自己的作品,一定是公司的作品,因为公司是一个品牌,所有的公司都不可能让你自己出来,除非你自己很厉害,过了几年成功了,你跳出来自己开公司,这个时候你就打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品牌了,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益中:其实深圳的设计师有一个自身的特点,就是活儿很多,所以很多设计师的成长是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得出来的。但实际上一个设计师的成长也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的,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是实践、理论两条腿走路。实践,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想毕业一出来就想当大师是不可能的。室内设计很少很高深的理论,色彩、形体、比例这些基础在学校里面都教过了。
另外我接一下王教授刚才说的话,设计师实际上也挺为难的,我们在为甲方服务,但是我们又想表现自己的东西,要平衡。把客户的要求用我的方式去处理——一个作品由王教授做出来,跟梁先生做出来,我做出来肯定是不一样的,一定带有你个人的特色在里面。当我们的作品水平做得很高的时候,事实上会有更多的话语权。我参观过贝聿铭很多很多的作品,事实上很简单,都是三角形的母体,然后用了玻璃和钢,还有洞石,基本上就这么几种材料,看你怎么去组合,很明显带有他个人的特色,因为他有很高的知名度,他能够用三角形这个母体解决所有的问题。
刚刚也说到另外一个问题,贝聿铭公司的所有作品都打贝聿铭的标签,难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做的?不是,但贝聿铭他是一个标志,是一个品质的保证,他组成了一个很强的团队。这不能说是某一个设计师做出来的,但一定是贝聿铭这个团队做出来的。贝聿铭手下任何一个人出去可能做不了这个东西,为什么?首先你必须能够接下这么重要的项目。贝聿铭的社交能力多好,他能够把肯尼迪图书馆接下来,能跟密特朗有很好的交情。事实上很多的东西不仅仅是贝聿铭本身,而是整个团队。随着设计师的不断成长,他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如果觉得自己可以,出去开公司就行了,所以根本不必担心设计师的成长。一个好的公司一定会培养它的设计师,它也不担心你出去之后怎么样,这是一个资源的整合。
王明川:我觉得其实竞赛只是一个开始,也是一种鼓励。不能因为得奖就很高兴,认为“这么多大师都觉得不错”……,这只是一个学习的开始,进入到设计师开始学习的阶段,你要借这种机会虚心再学习。
史南桥:很多年轻的设计师期待利用这样的竞赛出人头地,但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其实更要着重自己本身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两次大赛的获奖,实力在将来走更长远的路的时候才是更实际的。所以我倒不建议年轻人把大赛当成是敲门砖。
另外王教授刚刚提到中国设计师有两种,一种是表现自己,我认为其实这跟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们学建筑出身的,任何一个设计到你的手上来肯定要考虑业主的要求,这是在设计的基本条件里面必须要考虑到的。所以我觉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可能有两种出身的设计师,一种是学建筑、环境、室内的,另外一种是学艺术的,你要做得好艺术家,肯定要很主观的来决定自己的作品。但是回过头来就会很明显地看出来,学建筑出身的设计师是会考虑业主的要求,因为他的教育里面就必须这样考虑。我想这就会造成一种差别。
另外刚刚大家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到底一个事务所或者是一个设计院,领导或者品牌,跟实际在里面参与的人的关系。以我自己公司为例,其实我公司99%的案例里面,我都是自己把平面图、设计方案做出来,作为一个最初的发展的路线,然后再交给公司里其他人去发展。当然我也知道很多的设计公司老板是老板,设计师是设计师。作为一个年轻的设计师,他加入一个团队以后,到底是个人表现重要还是团队表现重要,其实我认为,如果你的终极目标只是要做一些简单的家装,你可以把自己的表现当成在团队里更需要强调的事情,但是我想做为任何一个设计师,期待的是将来做一个大型的设计,而所有的大型设计都是一个团队在表现。所以如果你定位的是一个更大的设计的时候,某一个阶段你必须得在某一个团队里面,而且要了解这个团队配合的精神并且执行得更好,将来你才能成为一个更大的设计师。我认为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一个年轻设计师如果期待自己能走更远的路的时候,他绝对需要在一个好的团队里面更虚心地接受团队的运作。
与【】相关热点资讯:
玻璃之家是专注于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十大品牌的新闻资讯和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网上购物商城,敬请登陆玻璃之家:http://boli.jc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