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之家讯:
技术曾经成熟是对的,流行则谈不上,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不喜欢琉璃,又怎么会流行?而且脱蜡铸制玻璃,失败率高,不能大量生产,就算是最完美的成品,也不难找到瑕疵,加上玻璃刚而脆、易碎,都不是中国这个着重温婉的古玉文化所能欣赏的。试想一个连翡翠都不欣赏的文化,又怎会欣赏玻璃?
此外,琉璃耳杯到底是中国人的自行制作,还是外来技术的产物,还是未能考证的疑问。因此,说中国在玻璃历史上缺席了几千年,反而更能反映事实。
陶器、瓷器和玻璃,都是来自泥土,只是混和了不同原料,用不同火候烧制,便有了不同的结果。
真假且不论,在中国出土最早的琉璃,也还在汉代。但琉璃在西方,一说在三千多年前,已由以航海商贸为生的腓尼基(即今日的黎巴嫩)人发现。当时,一艘腓尼基商船在地中海的贝鲁斯河口滩岸搁浅。船员就跳到沙滩上做晚餐。由于船上载了很多大块的苏打结晶,正好搬下来作支架,撑起铁锅,再在下面烧火做饭。一顿饱餐之后,有人大喊锅下的地上有亮晶晶的宝贝,原来那沙滩上的沙,石英含量很高,与苏打一起经高温燃烧后,就产生了玻璃。
其实这个故事,可信度并不高。天然产生的玻璃,称作黑曜岩(OBSIDIAN),已经在远古成为了制作刀具和器皿的材料,而把矽质砂粒加热熔成玻璃的方法,有可能是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秘技,而玻璃器物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埃及已有应用;当时的玻璃,除了作为珠宝之外,更制作成器皿,制作方法大概是以粘土作坯,把熔成麦芽糖模样的玻璃拉成条,在坯身团团转,又或是在坯身黏上碎玻璃再行加热,冷却后,土坯便可给挖出。到了罗马时代,玻璃已很普遍,而且吹制玻璃的技术也很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玻璃工艺品。我们上一期介绍的威尼斯穆拉诺岛,便是一个传统的玻璃工艺重镇。
把玻璃当作艺术素材而进行雕塑式的创作,算是很近的事了。1962年,美国才有所谓的现代玻璃艺术创作运动的兴起,在此之前的三千年,玻璃并非雕塑素材,而是日用品和工艺品的材料。
在众多古代的玻璃制作中,以11至12世纪开始,在教堂里出现的染色玻璃拼凑窗最为奇妙。自从两次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欧的教堂加以破坏之后,西方才知道,这种制作染色玻璃的技术已经失传。最有本领的专家,试图仿制那些破掉了的玻璃,结果不但造型风格远不如古人细腻,就是每一片玻璃的透光率、色泽、鲜艳度,其差距也不可同日而语。在那时当然不会有研究玻璃的专家,所以需要什么颜色的玻璃,只好请方士以原始化学方法试制;这些靠撞彩撞出来的颜色,也许不易复制。据说,方士会用牛血和特选的植物来调色。
今人对玻璃习以为常,其实对它并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玻璃结构,约有五种,其一是普通玻璃,二是强化玻璃,三是夹层玻璃,四是光学玻璃,五是水晶玻璃。(至于磨砂玻璃,其实任何玻璃都可作磨砂处理,只是外加修饰的一种,非结构性的。染色玻璃亦然。)
水晶玻璃即是含铅的玻璃,非常清澈晶莹,多用以制作装饰品,SWAROVSKI就属于这一类。其实任何玻璃都有其光学特性可供利用,但特别制作的各种光学玻璃则以提供不同的光学特性作为立足点。
普通玻璃即为日常使用的玻璃,破后碎片很锋利,碎粒也很锋利,一般家中器皿,仍用普通玻璃。
强化玻璃所指的是TEMPERED GLASS,宜家所有家具的玻璃,都有TEMPERED GLASS的标志,它的名称,采用了冶金术的术语,意思与金属经过回火淬炼相同,但其实是在成了形的一大片玻璃的两面再加热,使表层熔化,随后再冷却硬化,经此处理,玻璃两边便变韧,破碎时断成粒状,不至于产生刀形碎片。
夹层玻璃即是LAMINATED GLASS,用于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其实就是用两片或数片较薄的玻璃,夹以胶膜而成的一块较厚的玻璃,因此也称为胶合玻璃。当中还可以加上颜色胶片,以得到反射或颜色渐变的效果。上文说过中国文化不喜玻璃之刚而脆,胶合玻璃就是针对这个缺点,利用软而韧的胶质夹层使玻璃变得“温婉”。因为它的温婉,又被称为安全玻璃。同一件物件却有三种名称,倒也烦得很。
在汽车上,后挡风玻璃和侧窗,暂时都以强化玻璃为主,前挡风玻璃则一律采用胶合玻璃,因为胶合玻璃在破碎时,碎片不会到处乱飞,但是强化玻璃的成本要比胶合玻璃便宜得多,不过以后的趋势,则是高级汽车的前后玻璃都会采用胶合玻璃。
玻璃之家是专注于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十大品牌的新闻资讯和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网上购物商城,敬请登陆玻璃之家:http://boli.jc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