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之家讯:1 玻璃材质的审美特性
玻璃是有熔融物冷却硬化而得的非晶态固体,玻璃材质一般具有透明性且纳光纳色,折射和反射光线。有些玻璃质地如冰如玉,晶莹剔透;也有些不仅透明,且色彩鲜艳,光彩夺目;有的硬如铜料,有的却脆如蛋壳。这些玻璃的物理特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玻璃材质的审美特征。
人类与玻璃材质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并对玻璃的产生流传着各种佳话。有记载:“人们最早发现的玻璃是由火山喷发的酸性熔岩凝结硬化而形成的。”而蒲林尼在他所著的自然史中,描述一对贩卖矿物的商人有一次如何在比拉司河沙岸扎营的故事。当时因附近找不到石块搭灶,所以商人们就从货物中取出碱块垒成圆圈,生火烹煮晚膳。第二天一早起身时,发现因灰烬中有裂成锋利碎片的晶莹透亮物质。这个小故事恰恰说明了玻璃的一出现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并逐渐地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发明了白色穿孔的玻璃珠子、玻璃壁和战国时期的彩色料珠、玻璃装饰剑柄,......汉代,玻璃制品由装饰品演进到礼品、器皿和殉葬品,盛行模仿玉器,并取代了部分玉器。在西方社会,玻璃一出现就代表了上流社会的权贵和财富,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玻璃材质的真实感及其随意和谐,来自那份天然的原始的特性,具有永恒的魅力。现代玻璃艺术的发展,正是继续着工业革命之后重新挖掘那种翰实而自然的和谐。对玻璃材质自身属性及其新的功能和价值加以深层的认识和把握,成为玻璃艺术重要的造型语言之一,并逼近了玻璃艺术的造型本质,表现了玻璃的艺术个性。对玻璃材质价值地位的确立,以及对玻璃艺术语言潜能的挖掘,也使得玻璃艺术家的才智与个性通过玻璃材质尽显风流。2 玻璃艺术的工艺美玻璃艺术作品光彩夺目、变幻莫测的视觉效果,不仅表现了玻璃独特的材质美,还凝结了艺术家的审美个性及其娴熟的工艺技巧。其制作实现的过程,展示了玻璃艺术独特的工艺之美。玻璃的工艺是玻璃艺术的表现手段,玻璃的材质属性决定了玻璃的制作工艺。玻璃的成型手段一般有吹制、窑制、压制、热熔、砂铸等,而不同的工艺技巧和制作手段将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吹制玻璃是在一种熔融状态下完成的,常常是瞬间的判断决定了最终的形态,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创作方式。吹制玻璃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非常具有表演性,能使观赏者和制作者迅速得到反馈。一个成熟的吹制作品需要20年加上五分钟。意思是说,吹制者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会这项技术,甚至是10年、20年的时间才能使这项工艺技术游刃有余,而最后只需要花五分钟吹一个作品。
窑制玻璃是在窑炉内的高温下完成的一种工艺方式。它的创作是发生在模具进炉之前。这是一种长期而又需要人始终保持兴趣,并不断捕捉新鲜感觉来发展最初设想的一种方式。它不像吹制那样使人迅速得到反馈,因为它是在窑内依据玻璃的升降温曲线来成型的。比较大的作品有时候需要等待两三周甚至是一个多月,才能激动而又庄重地打开窑门。窑制玻璃的整个成型过程和最后效果是靠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来计划设计的。这一点上它与吹制玻璃是相同的,都需要艺术家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而窑制玻璃相对于吹制玻璃来讲,其工艺特点显得更为严谨理性,而对于最后效果却更难把握。艺术家从最初的想法到泥稿成型直至将磨具放到窑炉内,要经过许多看似单调而重复的翻制工艺步骤。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讲,他的创作构想和工艺手段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与整个创作联系在一起的每一步工艺都不应该是机械而麻木的。即便是窑制玻璃也是需要艺术家通过自身经验,凭借着想象力把工艺的每一步与最后效果结合起来,去尽可能地把创作愿望与作品的最后实现结果相联系。一流的艺术家应将观念做到极致,将材质发挥到极致,甚至将工艺也做到极致。无论哪种工艺方式都表现了玻璃的材质美和人类的才智与聪慧,并体现出制作过程本身的工艺之美。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技艺使玻璃材质充分展示不同的美感。玻璃制作加工的过程正是艺术家与玻璃对话的过程,人的感情、能力和技巧不断地得以展示,同时也使得艺术家对玻璃的特性不断地加深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改进玻璃工艺的技巧,进而扩展玻璃的艺术语言,挖掘玻璃潜在的美,以及对艺术家意念的充分表达。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写道:“我们得承认只有非常熟悉这些材料的人才能‘感觉到’这些手工艺的发展需要些什么条件和有些什么样的取胜制。我们也许不想让材料违背它的属性,......”艺术家也正是凭借着对玻璃材料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在工艺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创作,使最初的设想更加完善具体。3 玻璃艺术的创作美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个性和创作观念是贯穿于始终的。玻璃艺术的创作是一种综合的美,它包含了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修养的境界,也包括了艺术家对材质美的敏感,以及他把人类精神、情感转变为一种可视、可感、可触的具体形象的造型能力。在玻璃艺术的创作中,笔者了艺术家的作用相当重要。在我们看到一件成熟的艺术品时,无论玻璃材料如何的美,都不能否认我们是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在材料中更重要的是它凝结了艺术家的智慧和个性。我们在作品中体会到材质的美,感受到了那份自然的和谐,是因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观念中高度重视了材质的真实性,去挖掘了玻璃独特的材质美。而这块玻璃在艺术家发现它或利用它之前,充其量也只能是一块玻璃料。试想如果有人在这块玻璃料上画幅油画,我们又该怎么说呢。一个玻璃的艺术家,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一个雕塑家,这么说只是想突出玻璃材质在艺术个性语言的特性。在艺术家欲用玻璃表现时,那必定是其它材质所不能代替也无法相媲美的,材料与工艺以及艺术家要表现的情感内容往往是和谐统一的。因此,玻璃艺术不应该认为就是玻璃雕塑的,那种拿玻璃做雕塑的想法是不对的。就像在一次纤维艺术展上有人把壁毯做成油画效果也不算是恰当吧,他不会是想通过编织来凸现油画功底吧?想象不出如一个人体雕塑翻制成玻璃材质的创作意义有多大。广袤的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纷繁复杂的材质,从石材、木材、大漆等自然材料到玻璃、金属等合成材料,皆有其自身不可名状的美。不同材质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审美特性,从色泽、机理、质地等视觉或触觉均显示出材质的独特个性和内涵。关注材质的自然美,挖掘材质的表现力,将材质物化在艺术创作中,开发出材料的审美特性,最终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这正是玻璃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一个艺术家的审美个性往往是和材料融合在一起的,水墨与宣纸交融,油画的堆积,纤维的编织,以及玻璃材质与光线及虚实空间的完美结合都展示了材料的独特语言。在玻璃材质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时,他赋予艺术家控制光线的能力,艺术家不仅非主观地对自我的表达,更是关注了对材质潜能的挖掘。在玻璃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在其内心所涌动着的人类情感与其所掌握到的玻璃材质特性之间,又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工艺作为两者的完美切合点。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是对自身的刻意展现,他所体现的仅是对美和玻璃材质的狂热。虽然艺术家从不说自己,其实他已在作品中留下了全部的自己。他的精神和意念或许在玻璃的后面,或许就在玻璃的里面,而真正的玻璃艺术家却是不站在玻璃材质前面的。当玻璃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它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首先是玻璃艺术材质,而人们用心灵读取的却是玻璃艺术家。因为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笔者认为,把玻璃材质与艺术家之间比作是优秀的演员与导演的关系再恰当也不过了。4 玻璃艺术的科学性有关玻璃艺术的科学性早已成为大专院校理工科类所研究的范畴了,有关此类的书籍与教科书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出版。笔者就不在这里狂言玻璃的秒学了,也不敢大谈玻璃艺术与科学。我想指出的只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自己一点微不足道的看法。因为在玻璃工艺实际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到一些玻璃固定不变的物理特性。各种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以及玻璃升温与降温的曲线却需要相对准确的数字。玻璃材质富有表现力和语言的多样性,同时也具有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它相对于其它工艺材料更易于失败,也常带给艺术家一些意外的伤害。所以它需要艺术家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来减少它的负面效应。玻璃材质宛如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一旦能够驾驭便是良驹。知道一点关于玻璃方面的理性知识,也许能够在工艺上丰富一些表现玻璃艺术效果的技巧以及增加玻璃制作的成功率。不管艺术创作与科学的必然联系是什么,玻璃这种独特的材质作为创作媒介来讲,科学性作为它的补充是不为过的。从哲学上讲,艺术与科学也应该是相互联系着的,艺术是由人创造的,科学也是由人创造的,人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体。人特有机能大脑两半球作为一个对立体是相互联系着的建立在这种物质载体之上的抽象思维方法,但不排除抽象思维的作用。不仅仅艺术如此,科学研究也包含着对“美”的追求。贝弗里指出:“有相当部分的科学思维并无足够的可靠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势必只能凭借鉴赏力的优良作用来做出判断。”即便从创作上讲,艺术与科学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统一在人的因素中。用康德的理论来认识:在艺术意象形成过程中,人想象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想象力能够在理性观念指导下,对现实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创造出超越于自然的“第二自然”的感性表象。使描述对象的个性更加鲜明突出,使对象的本质外在化或形象化,是一般与特殊、观念与表象的统一。理性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逻辑概念,没有任何一个感性表象与之完全相符。我们强调审美意象在特殊有限的感性形象中展示普遍无限的理性意蕴。在玻璃作为创作媒介时,需要艺术家调动各方面的可能性对玻璃材质表现潜能的充分挖掘,因为玻璃性格的自由表现,首先需要艺术家对玻璃材质的无限热爱,以及他在工艺上对各种状态下的玻璃材料特性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以及艺术家在工艺制作技巧上的娴熟。玻璃之家是专注于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十大品牌的新闻资讯和玻璃,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工程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网上购物商城,敬请登陆玻璃之家:http://boli.jc68.com/